景点介绍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1975年建立,2001年6月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33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鸟类白颈长尾雉。
一、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部开化县境内,地处南岭山系怀玉山脉。
二、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强烈切割的波状中低山山地,由3条主岗和2条大沟组成,多悬崖峭壁,一般坡度为30~70°,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小气候环境。气候特点是受季风影响大,冬暖夏凉,温暖湿润,四季变化明显。年平衡气温16.3℃。无霜期250天;年降水量1778毫米,最高达2564毫米,年降水140天,主要集中在4~6月。区内山溪源短流急,水量充沛,茶和柏树坑2条大沟,西流入江西德兴县的乐安江,再流入鄱阳湖,汇入长江水系。
三、植物资源
保护区木本植物有467种,其中裸子植物有14种,被子植物有453种。森林植物区系特点:
(1)地处浙、赣、皖三省交界处,是华东植物区系、华中植物区系相联的重要过渡地带,还因山体海拔较高,植物区系兼有南山相承的特色;
(2)以华东植物区系为主,兼有华南成分及北温带成分、日本植物成分、东亚北美植物成分、印度—马来西亚植物成分、大洋洲植物成分和泛热带成分,因此保护区植物区系非常复杂。地带性植物被为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海拔800以下的沟谷、山坡地带,有甜槠、野含笑林及甜槠、木荷、青冈栎林等。野含笑林在其他常绿阔叶林中是少见的,而在古田山是主要建群种,成分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特色和主要保护对象。800~1000米沟谷地带为常绿落叶混交林,如紫茎林,主要组成树种有大叶槭、糙叶树、紫茎、苦木、鄂椴等。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林、黄山松林以及杉木、柏木人工林。
国家级保护植物二级有香果树;三级有凹叶厚朴、紫茎、黄山木兰、缺萼黄连、天麻等。
四、动物资源
保护区陆栖脊椎动物兽类有25种,鸟类有46种,两栖类有14种,爬行类12种。兽类主要有猕猴、灵猫等,鸟类主要有红头长尾山雀、灰树雀、大山雀、画眉、八哥、四声杜鹃、竹鸡等;两栖类主要有蛙类;爬行类有龟、蛇等。
国家级保护动物一级有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二级有猕猴、大灵猫、黑熊、穿山甲、白鹇。
(一)白颈长尾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鸡形目、雉科。又名横纹背鸡、地鸡,是我国特产的珍禽和名贵的观赏鸟。雄鸟冠羽为橄榄褐色,上背肩部栗色,下背和腰杂有黑白横斑,腹部白色,尾灰色并具栗色横纹,全身色彩极为鲜艳。雌鸟体羽棕褐色,上体杂以黑色斑纹,背部有白斑,尾短,体长45~85厘米。雌鸟的喉、前颈黑色。
白颈长尾雉为林栖鸟类,以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栖息地并随季节而转移。冬季、早春多在海拔300~500米的山地灌丛觅食栖息;春、夏则迁移到500~1000米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觅食栖息,并在此交配繁殖;秋季则迁到1000~1500米以上食物更丰富的高山栎林带。
一般4月初进入发情交尾期,每只雄鸟与2~3只雌鸟配偶,置巢于隐蔽地面草丛中,每巢产卵3~12枚,雌鸟孵卵,孵化期21~24天。它们不善飞翔,善奔跑,性机警,听觉敏锐。除繁殖季节外均在树上单独或3~5成群栖息过夜。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其天敌有豹猫、花面狸、鸢及蛇等,以豹猫危害最大。
白颈长尾雉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在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中,被列为濒危的一类,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为附录I禁止贸易的种类。
(二)竹鸡
鸟纲、雉科。体长约30 厘米,上体大多为黄橄榄褐色,各羽有赤褐色羽干斑。颈侧褐灰色,背部具栗色和白色斑,胸部蓝灰色,延及两肩成领圈状。腹部棕色,有黑色条纹。竹鸡栖息丛林中,雄性好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