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中国 >重庆 >牧牛图
牧牛图

牧牛图

  • 等级: 暂无评级
  • 地址: 暂无
  • 开放时间: 暂无
  • 景点介绍

    在宝顶大佛湾南崖西端,有一龛长达27米的巨幅组雕。画面上山径崎岖,林泉幽静;十牧人或挥鞭驯牛,牵牛徐行,或并肩耳语,横笛独奏。或袒胸露怀,憨然憩睡;十条牛或舔蹄饮水,或跪地而息;人景交融,风趣盎然,如诗似画。这龛造像,便是大足石窟中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牧牛图"。
    "牧牛图"首,刻有两行大字:"朝奉郎知润州赐紫金鱼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可见,"牧牛图"是根据杨次公的"牧牛颂"而创作的。
    杨次公,名杰,儒须人,自号无为子,举进士,元丰中,官太常者数任,元佑时为礼部员外郎,出知润州提点刑狱。杨杰对佛学颇有研究,曾遍历禅林,寻师访友,参寻知识,著有《无为集》十五卷,《别集》一卷。《苏轼东坡集》中有《送杨杰诗序》。杨杰所作"证道牧牛颂",与苏东坡所作《十八阿罗汉颂》一样,皆为题前代名画之作。
    "牧牛图"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比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禅观修证过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想。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本性是佛,离性别无佛"。意即一切客观存在及其变化,都是由主观意识的"心"--这个万物之主所决定的。
    佛教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风吹幡动,两个和尚见后各执己见,一个说是风动,另一个则说是幡动。六祖惠能见其争论,便说:"不是风动,也非幡动,是人之心动。"这实际是认为要求解脱,只要自己修心炼性,自悟净心即可,不必到心外求佛。"牧牛图"所要表述的正是这样一种见解。
    在佛典中,以牛作喻者甚多。如唐宗意禅师著有《牧牛十诗》,宋师远大师著有《十牛图颂》,《阿含经》中有牧牛十二法,《放牛经》中有比反十一事,《五灯会元》中有福州大安禅师拜见百丈怀海禅师时以牛比佛性的问答、但尽管这样的记载不少,而在石窟艺术中表现此类题材的作品却十分少见,类似"牧牛图"这样的石雕造像则可谓首出。
    "牧牛图"从左至右共分为十组,每组均刻有一则颂词,大部分漶灭不清。
    1"未牧"。一头壮牛因未受牧人放牧,心性蠢犟,正昂头怒吼,欲向山上奔去。牧童见状,忙双手紧曳缰绳,横 目以对,与牛抗争。
    2"初调"。牧童身背斗笠,左手强拉缰绳,右手扬鞭。牛虽回首,但仍倔犟,与牧童相持不下。
    3"受制"。牛昂首翘尾,似从山中奔出。牧童头扎发结,身穿圆领对襟汗衫;左手扬鞭,右手牵绳,立于牛首,作放牧状。有颂词云:"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
    4"回首"。牧人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捆鸟笼,轻挽缰绳,悠闲自若。此时山中似风雨大作,狼嚎虎啸,一只猛虎张牙舞爪,正向牛扑噬而来。但牛视而不见,毫无惊恐之状,躲避之意。
    5"驯伏"。一个牧童与第6组中的牧童坐于山之石上,并肩依偎。两人好似刚刚说完悄悄话,正在会心发笑。站在右侧的牛瞪眼竖耳,正在偷听主人娓娓动听的谈话。
    6"无碍"。经收入调伏,牛曲腿跪地,伸颈饮溪水。意即牛的犟性虽有收敛,但贪欲未断。牧童与第5组的牧童坐在一起。
    7"任运"。小溪边,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呈微笑,眼视前方,左手挽绳,右手指牛。颂词云:"牛鼻牵顺鼻无绳,水草□□性自任,涧下山荫无定止,朝昏不免□□寻。"
    8"相忘"。一头牛低头伸舌舔蹄。牧人头微左侧,双手交于腹前,赤足坐在峭石上,恰然忘情,凝神倾听着第9组中老牧人吹奏的牧歌。颂词云:"万象忘机无所坐J,生身全白□出没,□顾千顷花□□,□出□只谁□明。"
    9"独照"。一头牛站在岩壁下,引颈向上,痛饮山泉。一位颌下长髯的老牧人倚岩而坐,独奏横笛。那悠扬的笛声,本仅吸引了第8组中放牧的同伴,而且连在天空中飞翔的仙鹤听见后也为之却步,喧立于老牧人的身旁。
    10"双忘"。牛经不断调服,已由放荡不羁变得温顺服贴。它四腿跪伏,卧地而息。牧人袒胸裸腹,在树荫下仰身憩睡;头顶上方的小猴倒吊树上,用手去抓他的衣服,他竟毫无感觉。意即牧人的"心"经过不断修证,已由"心猿意马"变得"物我双忘"。颂词云:"高卧烟霞绝诸□,牧童闲坐□无□,欲寻古□□祥□,去住人间得自由。"
    经过"牧牛图"的十组修证,虽已使修行者有所觉悟,但毕竟还未证得佛果,所以还需继续修证。于是,在"牧牛图"后,又雕刻了以"问法"为主题的"圆觉洞"。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途丫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