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中国 >山西 >太原 >小北门街
小北门街

小北门街

  • 等级: 暂无评级
  • 地址: 暂无
  • 开放时间: 暂无
  • 景点介绍

    它和小北门有着几乎同样久远的历史,但是,它却被人们遗忘了很久。它所以被人们遗忘,那是因为从明初到清末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这里太荒凉、太偏僻了。
    小北门街,自然是得名于小北门了,而这个小北门的正宗大号,原本叫做“拱极门”,是当年“锦绣太原城”的八个出口——八座城门之一。因为它与镇远门同时辟建于太原城的北城垣,而且,建筑规模、地理位置、交通作用均不及镇远门,所以镇远门得了“大北门”的别号,它却只能屈居于次,叫做“小北门”。
    早在明代之前,今小北门一带是乱坟参差的郊野荒坡。明初,这里虽圈入城中,成为城内的一爿之地,但是,在整个明代的 200多年和清中叶之前的近百年中,它仍旧是荒草萋萋,墓冢点点。仅是在城门根及附近有几舍守城士兵的营房、简陋的兵器库和星散的住户,形成一道走巷,虽取名叫小北门街,对“街”字实在是有些委屈。
    直至清乾隆年间,在晋王府的废墟上建起了精骑营,常有营兵出没于小北门和小北门街。而位于该街的两侧又建起了一些军卒号会,城外也迁进一些菜农,在城东北隅的荒地上垦植一些菜地,多年荒凉冷清的小北门街,才略略出现了一点生机。然而,此景不长,逮至嘉庆之后,清王朝江河日下,一帝不如一帝。为城内安全起见,干脆将小北门堵塞,与城外完全隔绝。除城门楼子和关城上象征性地设置了一些长年不用的土炮外,连守城的戍卒也裁减不用,只留五名游兵散勇,充作耳目。小北门徒具形式而且。而交通的断绝、民户的迁走,使小北门街有其名而无其实。
    至于小北门之外,仅有一条小径通往北沙河,城关与沙河之间,除去几片菜畦,均为无主官地。每逢夏秋两季,东山洪水暴发,这里顿成汪泽,年之既久,遂成一片水潭,时人称其为“北门海子”。而在水泽中稍高的那片滩地,即小北门街关城外的那一段路址,便得名“海心滩”。
    民国初年,太原经济略有回升,人口相对增加,加之阎锡山为巩固自己既得的政权,积极扩充军队,创建军工工业,努力倡导教育,兴建学校,于是,空旷多年被遗忘的小北门街以及小北门一带,变得金贵起来。在不长的几年中,军营、军训操练场、军火仓库,取代了往日的枯草荒丘。一些城内无地无房民户,也先后乘机在小北门街盖起房舍和简陋的窝棚,聊以栖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省城颇有些名气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也是在这一期间,创办于小北门街的一侧。这一切都使这片数百年来无人问津的偏僻之壤,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开发,很快繁闹起来。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简称“国民师范”,口语表述时往往只用两个字“国师”。它创办于民国八年(1919年),在抗战前的十大几年中,一直是省城太原极有影响的学校。首先,它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在校学生人数最多。其次,它注重职业教育,重视对学生实用工艺的教育,最早兴办了校属工厂、农场。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学生思想活跃,积极投身于学生运动,在太原享有“革命启蒙的摇篮”之称,与当时的山西省立一中并誉为太原学生运动的中心。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从国师走上革命道路的,最著名的诸如薄一波、程子华、段若宗等等。
    对于国师师生们的革命活动,阎氏政权极度恐慌,遂于民国25年(公元1936年),以学生殴打警察致死一案为借口,勒令停办,改组学校为“太原初级工业学校”。一直到抗战胜利后的民国35年(公元1946年),国师才又恢复。
    小北门街在太原名声的鹊起,是与国民师范在此街的创办分不开的。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途丫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