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耶律楚材祠位于昆明湖东岸,建于元代,现仅存墓穴及殿房三间。庭院中竖有一尊翁仲(石人)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耶律楚村(1190一1244),为蒙古成吉思汗、窝阔台汗时大臣,元朝开国元勋,字晋卿,契丹族,辽皇族子孙。公元1224年死,按生前要求葬于瓮山泊畔。
墓为北京西郊一带的著名古迹,元明以来,凭吊题咏,留下不少诗篇。墓前原有石翁仲,因夏夜流萤丛集眼部,被乡人目为怪异,推入水中。后因造园,祠墓均被上山覆盖。清乾隆帝建造清漪园时,在原地恢复调墓,立碑记其沿革,并褒彰耶律楚村功绩。现存规模系光绪时(1875-1908)重修,飨堂、墓室一如旧制。
进颐和园东门,沿仁寿殿南侧前行,在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以北,有一座大门西向的院落,这就是耶律楚材祠。这是一所双层套院,院中三间北房是祠堂,室内有一个比真人还略显高大的塑象,并置一张长条供桌。门前竖一通二米多高的石碑,碑上刻着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汪由敦题写的墓碑记,旁边还立着一个石翁仲。从这个松柏常青的庭院东侧北行,便是又一层院落。三间北房里堆起一座几米高的土红色巨冢,这就是耶律楚材及其续弦夫人苏氏合葬的坟墓。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晋卿,晚年号玉泉老人,佛号湛然居士。他是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是精通儒学和佛经的学者。他虽然是契丹族人,却是个生于北京、葬于北京的地地道道北京人。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公元426年,辽太祖阿保机灭渤海国,并取其松辽流域之旧疆建东丹国,以太子耶律突欲为其国主。突欲非常仰慕并大力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精通汉文,能诗擅画,并且通晓音律、医学等。他还在自己主政的东丹国,仿效实行汉族地区的封建制度。这位东丹国主的做法,得到阿保机的称许,却遭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和攻击。阿保机死后,突欲之兄德光继位,与太后述律氏联合起来,打败了突欲。突欲在辽国没有立足之地,便“载书浮海”,南逃投奔中原。金灭辽后,突欲的后代移居中都燕京。突欲的七世孙耶律履,继承其先祖之志,利用方便条件,继续学习汉族文化。他不但通晓女真、契丹和汉族文字,而且“通六经百家之书”,曾任金朝国史院编修,官至尚书右丞。耶律楚材就诞生在这样一个深受汉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耶律楚材出生于金章宗昌明元年六月二十日(1190年7月24日)。当时他的父亲已预感到金朝已衰弱腐败,行将灭亡,十分感慨地对周围的人说:“吾将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要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因此取《左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之意,给他起名“楚材”,字为“晋卿”。楚材3岁丧父,由母亲杨氏负责教他学习,到17岁即能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学,“下笔为文,若宿搆者”。按金朝制度,楚材为宰相的儿子,只要按例通过考试即可直接补为省掾官吏。考官询问几例有关疑狱的案件,楚材在17位同试者当中,对答得最为优秀,于是就授以省掾官职。后来他还当过“左右司员外郎”。蒙古军队攻占金中都后,楚材隐居于故邸苦读佛经,研究“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哲理,又从一个方面丰富了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
成吉思汗进入中都之后,广泛搜罗对巩固统治有用的人才,当得知楚材足智多谋并有经邦治世的雄心壮志和深谋远略之后,便下诏书让他从军参政。当时成吉思汗已带兵到达外蒙古的鲁伦河一带。楚材从北京的玉泉山出发,经过数天的跋涉,终于赶到了成吉思汗的行在。成吉思汗见楚材“身长八尺,美髯宏声”,喜不自胜,便亲切地用蒙古族语称他为“吾图撤合里”,即长髯人、美髯公,而不直接称呼他的姓名。后来,元太祖成吉思汗还指着楚材对其子元太宗窝阔台兄弟说:“此人,天赐我家。尔后军国庶政,当悉委之。”从元太祖嘉定十一年(1218年)起,耶律楚材开始了他为蒙古族统治者服务的政治生涯。在风云变幻的30年中,当了15年中书令(丞相),凡是国家大事,他都参与决策。耶律楚材对祖国历史的贡献,在于他向刚刚跨进封建门槛,以游牧为业的蒙古统治者介绍了汉族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保护了中原的农业经济和先进文化,维护了祖国统一,为元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据《元史》记载,成吉思汗戎马一生“未暇定制,州郡长吏,生杀任情,至拏人妻女,取财货,兼土田。燕蓟留后长官石抹咸得卜尤贪暴,杀人盈市。”又因“时天下新定,未有号令。所在长吏,皆得自专生杀。百姓稍有忤意,则刀锯随之,至有全家被戮,襁褓不遗者。”耶律楚材闻之泣下,立请成吉思汗“禁州郡非奉玺书不得擅征发,囚当大辟者必待报,违者罪死。于是贪暴之风稍戢。”成吉思汗死后,其少子拖雷继承汗位。此时,燕京的一些官僚富豪子弟及地痞乡棍,杀人越货,掠夺财物,一时间人心惶惶,社会动荡。拖雷派遣楚材及中使塔察儿前往治理。楚材经过详细调查,得知为首的尽是当今官僚之纨袴子弟,就果决地将他们逮捕入狱。但是这些豪强之家暗中贿赂中使塔察儿,塔察儿想从缓处理。楚材向他申明利害,讲清祸福,他只得同意将16名罪魁祸首公开问斩。这才使燕京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在太宗窝阔台率军攻打汴梁(开封)时,攻城大将速不台派使者向太宗报告:因为敌人长期抵抗,造成了元军很大伤亡,攻下汴梁后,应当将守城的140多万军民,全部杀掉。楚材听说后立即赶到太宗面前,表示坚决反对,说:元军风餐露宿苦战几十年,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土地和人民。如果只是得到了土地而没有人民,那土地又有什么用呢?太宗还是因为有“对顽固抵抗的守城军民必须全部杀掉”的旧制而犹豫不决。楚材继续说:“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太宗这才同意了楚材的意见,从而避免了一次屠城惨案。
可以说,耶律楚材既是蒙古统治者的忠臣谋士,又是中原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他以巩固蒙古大汗的统治和维护中原地主阶级的经济与文化为己任,以周孔之教为“济世安民”的指导原则。在政治上,他主张中央集权,反对裂土分封。针对中原地区州县长官兼领军民钱谷的情况,他提出军民分治的主张,使“县吏专理民事,万户府总军政,课税使掌钱谷,各不相统摄”。这一原则虽然遭到种种干扰和阻挠,但他还是尽力使之贯彻下去。与此同时,他对经济政策也进行了整顿。在1230年成立了十路课税所后,中原地区开始向中央政权缴纳赋税,使得“仓廪府库无斗粟尺帛”的窘迫状况开始扭转。8年以后,仓库储备已可支用10年。耶律楚材还是元代推行文治的先行者。他不断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对保护经史典籍等历史文化遗产,传播中原文化,恢复科举制度,介绍和推举儒士文臣参与元代国家治理等方面,起到了存亡继绝、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1227年他曾回燕京“搜索经籍”,使兵燹之后,部分散失的文献得以保存下来。并提出“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等一整套积极措施。1236年,根据他的提议,在燕京设立了编修所,在平阳设立了经籍所,编辑印刷经史,使大量文献得以保存下来,流传于后世。在元军南下伐金时,蒙古诸王将校往往把俘获的民众作为奴隶驱使,连一些读书人也不能幸免。楚材一方面通过检括户口,借口扩大国家财赋收入,将这些民户重新籍入国家编民,使他们摆脱当奴隶的命运;另一方面还经常从俘虏中搜索儒士并予赦免。他又在1237年恢复科举,以经义、词赋、论三科取士,“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逆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这就保护了大批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元乃马真后三年(南宋淳祐四年)五月十四日(1224年6月20日),耶律楚材逝世于蒙古高原,享年55岁。当时元太宗窝阔台已去世,六皇后乃马真称制掌权。她遵照楚材遗愿,将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他生前非常眷恋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滨,与其同年先已去世的夫人合葬,而且建庙立像,极为隆重。由于耶律楚材勇略过人,正直廉洁,政绩昭著,在朝廷内外颇得人心,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歌功颂德。燕京甚至停市致哀,停止娱乐数日。但是也有一班忌恨他的蒙古贵族发出谮言,说他“在相位日久,天下贡赋,半入其家”。乃马真皇后派近臣麻里扎前去察看,只发现“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铁的事实粉碎了谮言,对楚材的污蔑不攻自破。元文宗至顺元年,赠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文正。
耶律楚材非常喜欢玉泉山下这块“风水宝地”。他在《题和林新居壁》诗中有“归隐西山五亩宫”之句。正因为他长期居住在这一带,才在晚年自号“玉泉老人”;他的次子耶律铸所制的墨也是以“玉泉万笏”命名。玉泉山上有著名的华严洞,楚材有诗题咏:“花界倾颓事已迁,浩歌延望意茫然。江山王气空千劫,桃李春风又一年。”“山横翠嶂架寒烟,野春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
元朝被推翻后,明代初期,由于中原人民对蒙古统治者的仇恨,对元朝的贵族官吏怀有强烈的敌对情绪,耶律楚材墓地也因此遭到彻底破坏,祠堂被拆毁,坟墓被铲平,祠堂的供器被捣光,石人被推倒砸坏。所以在明朝中期,耶律墓地已经荒没难寻。据明代人沈德符记载,他的一位友人在京城外西山修造别墅,偶然发现一座墓冢,打开棺木后,其中有一个巨大的头颅骨,比常人要大许多,接着又在附近掘出石碣,证实是耶律楚材的坟墓。当时尚有石翁仲立于墓前。几十年之后,明天启七年(1627年)夏夜,许多萤火虫聚集在耶律楚材墓前的翁仲头上,闪闪有光。当地居民出于迷信,骇然大哗,说是石人的两眼在夜晚能够发光,便群起把那座石人的头砸碎。当晚,萤火虫又聚集在坟旁的树上。居民又起惊扰,把树也砍倒。明末清初,王崇简曾先后两次经过耶律楚材墓,并记述了遭受破坏的情景及其原因,他发出感叹,还吟诗一首以记其事。他写道:“瓮山山下东南数十武有元耶律丞相墓,明崇祯丙子(九年,1636年)春过之,祠宇倾颓,尚存公及夫人二石像端坐荒陌。少前,二翁仲,一首毁,相传居人夜见有光,疑其怪而凿也。后一高阜,则公墓云。康熙戊申(1668年)二月二十七日,策马重经,断垅渐平,耕者及其址,石像仅存下体,余皆荡然。三十余年来,问之土人,鲜知为公墓者。墓西去半里,圆静寺僧犹能言其处。嗟夫!石像何患于人?去之者以其妨耕也。念此十笏残基,再数年皆麦苗黍穗矣。”他“俯仰久之,有作”:“丞相遗坟知已稀,荒冈不似旧崔巍。空余祠址藏狐窟,无复苔纹绣石衣。耕叟驱牛依冢卧,东风流水落花飞。俯思一代名臣盛,徒有青山挂夕晖。”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修建清漪园,在瓮山之阳挖地基时,发现了埋在此处的耶律楚材的棺木等物。乾隆认为,元朝入主中原,将汉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正与清朝进关统治全中国的情况相类,因而对耶律楚材的政绩予以充分肯定,决定在原地重新修建祠堂,恢复墓地,以供后人瞻仰。为了避免皇家园林里出现异族人的坟茔,就在坟墓西侧修筑了一道围墙,将耶律坟圈出园外;同时“培土为山其上以藏之”。乾隆又命在墓冢前,建祠堂三间,中供塑像,亲题御诗,树起墓碑。耶律楚材墓有序,内容是:“墓在瓮山好山园之东,昔年营园时,以其逼近园门故培土为山其上以藏之。闻其为楚材之墓久矣,使阅时而湮灭无传,岂所以褒贤劝忠之道哉?因命所司仍其封域之制,并为之建祠三间,使有奠馈中酌之地。并命汪由敦为碑纪而题之诗如左:曜质潜灵总幻观,所嘉忠赤一心殚。无和幸免称冥漠,有墓还同封比干。窀穸即仍非改卜,堂基未没为重完。摛文表德辉贞石,臣则千秋定不刊。”乾隆又令丞相汪由敦写了《元臣耶律楚材墓碑记》,为的是“褒贤劝忠,用光幽壤”。碑文如下:“瓮山之麓有元臣耶律楚材墓一区,岁久弗治,渐就芜没。会其地近别苑,所司将有所营建,上特命覆以屋三楹,俾勿坏,而勅臣由敦记之。臣谨按元史,楚材事元太祖、太宗,历三十余年,时方草昧,一切定赋税,分郡县,籍户口,别军民,皆其所经理。尝谓治弓尚须用弓匠,治天下安可不用天下匠?遇所不便于民,必力争不少屈,至有厌其为百姓哭者。卒赖其规画,法制粗立,民得宁息。故论有元一代名相,必以楚材为称首。顾阅世久远,迹渐湮没,当日丰碑高冢已翳为荆蓁,几莫有过而问焉者。王士祯裂帛湖诗已有‘谁吊湖边耶律坟’之慨;而赵吉士寄园所记并云‘遭掘于摸金之手’。则此荒垄之仅存,其不致荡然磨灭尽也,难矣。乃一旦沐圣天子表彰培护,不唯不以在苑侧为嫌,更为之界以垣墉,盖以檐宇,较之贞珉绰楔而愈垂不朽,斯岂楚材当日意计所能及哉?昔唐元和中因白居易一言而为魏征子孙赎赐第,史册书之以为盛事。然此犹第加恩于本朝勋旧,而于前代无与也。我皇上乃施及于异代之臣,虽远至四五百年,犹为之表遗墟而存故迹,褒忠崇德之圣心,诚有度越前古万万者,固不徒以泽及枯骨广收恤之仁而已。史称楚材精术数,其卜兆于此也,岂真预知身后必膺荣遇,抑亦其功烈所存,有不容终泯者?然使不遇我皇上眷怀贤哲,安望于世远年湮之后勿堕而益传?则是举也,固为楚材幸,而圣天子所以教忠劝功,大彰瘅而示风励,直使百世下咸知感奋,尤当大书特书以垂示无及者也。臣得承命纪斯盛举,实不胜欣幸,拜年稽首而书诸石。”这通石碑一直保留到今天,仍完好无损。
1984年,耶律楚材祠经过整修又重新开放了。前来颐和园的游人,又可以来这里参观凭吊,从这位古代政治家和学者身上获取必要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