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中国 >四川 >成都 >禹王宫
禹王宫

禹王宫

  • 等级: 暂无评级
  • 地址: 暂无
  • 开放时间: 暂无
  • 景点介绍

    禹王宫别称禹王庙、涂山祠。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 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 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 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该庙始建于唐代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宋末曾名天庆观,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莺修之后改称元妙观,明代正德九年(1514)与万历二十四年(1596)均有修缮,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曾两次大修,原有三进,后部分建筑被废,现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 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 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 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 《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岩题字,仍清晰可见。
    雄伟壮观禹王宫

    禹王宫位于猫儿寨东门下虎城老街的背后,背靠鸡公梁,坐西南而向东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虎城街上第一大庙。
    根据许多古书记载,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今虎城地属上古的梁州之域。相传大禹曾来到这——地带,并娶妻生子。大禹忙于治水,在结婚四天后便匆匆离家而去了。以后他因治水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甚至听见自己的儿子启在屋里哇哇啼哭也没有进去。以后,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建了许多纪念大禹的庙宇。
    虎城禹王宫共分三层,第一层戏楼,第二层抱厅,第三层正殿。布局十分合理.设计精巧,结构严谨,保持了我国明清时期寺庙建筑风格。
    走进山门,就来到了戏楼前面。戏楼高十丈,共三层,最底层是通道;第二层是戏台,重檐叠角,金碧辉煌;第三层为重瓣八角形喇叭花状柱形结构,檐下有斗拱支撑。木柱穿过屋脊,顶着一个宝顶,上悬“仓颉”的匾额。
    穿过戏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敞的长方形四合院,两劁有厢房寮舍数十间,长廊相连。内坝长20米,宽10米,青石铺地。有龙井两口,井水清澈明亮,传说是龙的两眼。从内坝往里走,上几步台阶,便到了抱厅。抱厅的前后台基边缘,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抱厅是过去达官显贵看戏、品茶的地方,宽敞雅致,明亮舒适。
    从抱厅进去是一方天井,正中立一块蟠龙石碑,有一人高,宽一米多,重1阒。多斤,茶盘状,四周雕刻有龙风流云的图案,正中雕的是两条蟠龙的头。据说是两条兴风作浪、引发洪水为害人间的孽龙,被禹王锁镇在这里。传说这块蟠龙石是一个忠州背佬儿从二层岩背来的,当时他的老婆手里拿两块砖头,兜里揣着些饭粑儿,走几步拿一个饭粑儿喂他,遇到—上梯子就拿砖垫一下,好不容易背到了庙里,还朝禹王神像拜了三拜,他把碑石缓缓放下,十两银便拿到手了,心中高兴,打了一个呵欠,一口鲜血喷出,便倒地死了。
    最高大宏伟的是正殿。正殿由十根立在雕花石墩上的石柱支撑,每根直径o.6米,需要两人合抱,有三层楼高。高大的石柱气宇轩昂,放射出一种威严气势。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这些石柱如何采制,如何运输,如何稳立,都是一个谜。石柱的上面是木架结构,雕梁画栋,镂刻精细,风格各异,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正殿大门上有匾额“无简然矣”。走进正殿,非常宽敞,宽约15米,进深10米,地铺水磨砖。殿内设有神龛,龛前的匾额上是“地乎天成”几个大字,正中供奉着禹王神像,高大威严,栩栩如生。大厅两侧有供香客憩息用膳的厢房数间,每间房的门上方都有匾额,写的是“无简然”、“均田赋”、“洒澹成灾”等。
    走出正殿大门,向左拐,穿过一条通道,又是一个庭院,名观音阁。院中有石拱桥和小花园,假山怪石,藤萝翠竹,点缀其间。观音阁门匾“慈航苷渡”,内奉观音菩萨,善男信女不绝,香火很旺。
    解放后,禹王宫曾辟为木器市场。1964年,虎城小学从猫儿寨上天池寺迁来禹王宫建校,正殿尚完好,用作礼堂,其它部分逐渐改建成教学楼,拆除戏楼改为校门。1993年此地为虎城镇中校址,虽经大规模改建,但正殿仍高高耸立,默视沧桑。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途丫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