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介绍
"诃利帝母"又称"鬼子母","九子母",俗称"送子观音。"
据《佛说鬼子母经》、《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昆奈耶杂事》等佛经记载:古印度王舍城中有独觉佛出世,人们为此而举行盛大的庆典会。城外有位美丽动人的牧牛女,因怀孕被赴会的五百人强迫起舞,致使胎儿坠地,众人又弃她而去。牧牛女懊恼不已,见独觉圣者至身旁,便顶礼而发恶愿说:"我欲来世生王舍城中,尽食人子。"遂自杀身亡。不久,牧牛女投生王舍城为婆多药叉长女,与键陀国半叉罗药叉长子半子迦结婚,后有了五百个儿子。可她不忘誓言,恃其豪强,每天定要尽食人子,弄得王舍城内一片惊惶,人民极其痛苦。此事惊动了释迦牟尼,赶去劝她,她根本听不进去,不愿改恶从善。释迦牟尼见劝化不成,便心生一计,趁她外出之机,以神力将其五百个儿子中最心爱的一个藏了起来。药叉女回到家中,发现少了一个儿子,四下寻找,杏无踪迹,不禁悲从中来,哀哀恸哭。此时,释迦牟尼出现在她面前,对她说:"你有五百子,仅失一子,就如此悲痛,何况别人家只有一二个孩子呢?你去把他们的孩子吃掉,难道他们的父母就不痛心吗?"药叉女闻之,感动不已。从此,便受五戒,皈依佛法,改恶从善。不仅不再食小孩,还成了保护小孩的"河利帝母"。凡"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
关于"诃利帝母"的形象,《诃利帝母真言经》中作了这样的描述:"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像,纯金色,身着天衣,头冠缨珞。坐宣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边,画二孩子,傍宣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又《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描绘说:"欢喜母作天女形,极令殊丽,身着白红色天赠宝衣,头冠耳挡,白螺为钏,种种璎珞,庄严其身。"
大足石窟中的"诃利帝母"像基本上是按上述雕刻的。共有五龛,均为宋代造像。即北山佛湾第122、第289龛,石门山第9龛,玉滩第3龛,石篆山第1龛。其中以北山佛湾第122龛的"诃利帝母"像为其代表。
北山佛湾第122龛为平顶方形龛,龛高1.67米、宽l.51米、深1.13米。龛正中主像诃利帝母凤冠霞披。身着敞袖圆领华服,足穿云头鞋,脚踏几,坐于有屏风背衬的中国式的龙头靠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头残)放于膝间,右手置膝上。左右两侧各站立一侍女,均双手拱揖,着宫服。龛左壁外侧有一乳母,敦厚丰肥,袒胸露乳,头扎巾,怀抱一婴儿,专注哺乳。原龛内其刻有九个小孩,或站、或坐、或伸臂、或屈腿,天真可爱,惜已残毁不全。另龛左右外门柱上后人添刻有楹联一副:"祥麟不作无缘嗣,威风偏临积善家。"
大足石窟中其它"诃利帝母"像与北山第122龛在内容、构图、艺术风格等方面基本相同。其主要特点是无论河利帝母、侍者、乳母、小孩的雕刻,都已是中国古代妇女和小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