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中国 >四川 >成都 >惠远寺
惠远寺

惠远寺

  • 等级: 暂无评级
  • 地址: 暂无
  • 开放时间:全天
  • 门票
    门票信息: 无需费用

    景点介绍

    在通往道孚县协德乡的路口,这里就是被称作“莲花宝地”的协德坝子,这里也是过去“泰宁县”的旧址,这个坝子以前曾经是一个高山湖泊,由于它的出水口日趋降低,加上人为的因素,这个海子逐渐枯竭,现在只留下最后一块沼泽地。 相传远古时代,协德坝子和青藏高原其它地方一样,是一片汪洋大海,亚拉雪山就矗立在这汪洋大海东边。一日,亚拉山神闲来无事,就把一朵小小的金莲花掷入海中,只见海面金光四射,一朵巨大的金莲花缓缓升出海面,化作协德坝子周边的莲花山。莲花山下牧草丰茂,于是藏民就到这里放牧,牛羊异常肥壮。金莲花升出海面时,花瓣里遗留了几滴海水,于是就作了莲花山间的一个大湖。大湖的水味又苦又涩,由此化名恶湖。有一天,七世达赖噶桑嘉措从拉萨来到了惠远寺。亚拉山神就托梦给七世达赖噶桑嘉措,让他放掉湖水,围湖造地,让老百姓稼穑生息。后来恶湖逐渐变成沼泽,现在下村一带有一片沼泽地,就是恶湖留下的痕迹。现在,恶湖成了庄稼地,年年五谷丰登,美酒飘香,整个协德坝子呈现出一派详和的景象。这里以前汉名叫泰宁,藏名叫噶达。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设乾宁县制,县政府驻泰宁城。因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儿子字子乾,故将县名取作乾宁。街村之西,就是闻名遐迩的惠远寺。惠远寺方方正正,占地500亩,与大脚印形状的街村相映成趣。有人说,大脚印是藏民族的大英雄格萨尔王的脚印,永远护佑着当地人;而方方正正的惠远寺则象征皇帝的官印。 惠远寺在风水宝地之上,盆周的山形浑圆,多有柔和的皱纹,就象盛开的莲花花瓣,惠远寺就是莲花中金黄色的花蕊,祥瑞吉利。盆地内溪水叮咚,远有森林牧场,近有村舍农田,地势平坦,风景秀丽。解放前,惠远寺是藏区唯一由国家拨专款建造、维修、供奉香火的黄教寺庙,它曾作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行宫,佛教界享有“九龙九狮”的崇高尊号而名扬康藏,享誉中外。九,阳数之极;龙,象征皇帝;狮,象征藏传佛教领袖;可见惠远寺在藏区地位之高。 惠远寺的正门属汉式大框架造型,局部则采用藏族的雕刻和彩绘,充分体现了藏汉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惠远寺占地500亩,山门两侧建在小佛塔有75座,从S303线公路上眺望,十分壮观。 惠远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当时,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藏区兵荒马乱,为了保障七世达赖的安全,增强西藏上层人士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清政府特选定泰宁这块远有森林牧场,近有溪水农田,气候与七世达赖出生地理塘、居住地拉萨相近的地方,拨出库银四十万两,动员了大量工匠和民工,仿照汉族佛寺,营造了这座规模宏伟、建造独特、飞檐头拱、金碧辉煌的寺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朝廷降旨修建此寺,建宫殿千余间,平房400间,钦定寺名为“惠远寺”,藏语为“噶达强巴林”意为“解脱”。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朝廷迎请七世达赖噶桑嘉措取道青海塔尔寺至噶达住锡。1730-1735年,清朝廷派驻兵于泰宁城楼守护寺庙,赐与该寺巨匾和石刻碑记,并御赐惠远寺“九龙九狮”的佛教最高荣誉。惠远寺建成后,雍正皇钦定寺名,亲书匾额,并派专人迎请七世达赖来这里居住。惠远寺系当时“噶登章波”(西藏王室)直辖寺庙。同时,移化林兵营于泰宁城,分设泰宁(驻泰宁)宁安(驻道坞)德靖(驻中渡)三营,派兵1800人驻守,担任护卫。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准噶尔部向清廷请和,藏区威胁解除,七世达赖拟返回西藏。雍正帝即委派时任理藩院主事的果亲王允礼,蒙古高僧呼图克图等一行,到惠远寺经办其返藏事宜。雍正十三年(1735年)元旦,果亲王宴请达赖喇嘛及其弟子和康区土司,赏赐金帛,盛宴庆会。在宴会上,果亲王一时兴起,遂作一诗:“曙色欢欣动列屯,西南蜀国共朝暾。滴酥熬芋充供佛,宣德还称乐自樽。”是年二月初二,雅州知府张桂敬刊石并立碑于惠远寺。次年四月,七世达赖留下堪布一人,喇嘛、扎巴七十余人留寺守佛诵经。清政府每年支付白银七百七十两,作为该寺的香火供奉费,雍正帝还从明正宣慰司属下拨给了五十一户差民(后增至一百三十户),供寺庙役使。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又在惠远寺附近诞生,并从惠远寺起程,护送去拉萨,这样一来,进一步提高了该寺的声誉,显示出它在康藏地区的特殊地位。初建成的惠远寺,占地500库,殿堂威严,宝鼎生辉,寺内多有古白杨,增添了古刹气氛。大殿宫殿式的四层楼房,内藏大小金佛像132尊。最大的高达五米以上,个个金镶玉裹,玲珑剔透,形态逼真。殿顶镶金镀银,在阳光辉映下,光彩夺目。殿字两侧,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诗碑》一座,《果亲王谕惠远寺诗碑》一座,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川候补道使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一座等,参遵排列,记述了该寺的修建历史。同时,寺庙建有山门三道,僧房400余间,供寺僧住宿、休憩。现有扎巴180多人,活佛两名,1999年被州政府批准为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并以其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迎接着远近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建寺之初,仅大殿就有4500余平方米,镀金大小菩萨132尊,最大的高5米以上。建筑独特,特别是雕刻图案更为新颖,古代藏汉风土人情、建寺情景等壁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泰宁惠远寺文碑、王谕惠远庙奉、泰宁惠远寺碑记、世宗宪皇帝御制惠远庙碑文(蒙、汉文各一)等石刻古碑,雕刻工整,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不幸寺庙几经地震,加上“文革”时期的严重破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1982年定为甘孜州重点开放寺庙,已修复大殿2100平方米,新塑菩萨13尊。藏历1月6日--16日的传召大法会,藏历6月3日-6日的亚却大法会,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 惠远寺、街村之间,是缓缓流淌的拉地曼河。拉地曼河东岸,有大片的白杨树林,夏日郁郁葱葱,秋日五彩斑斓。这里景色更为宜人:小桥、流水、人家、古树、相得益彰、别有情趣。 惠远寺、街村的周边,就是大片的庄稼地。协德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大白菜、圆根、莲花白、葱子、大蒜等。夏天,庄稼绿油油的,油菜花儿盛开,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醒目;秋天,麦子黄了,白杨树显示秋色,而豌豆却还是绿绿的,煞是好看。惠远寺东南,是下村。下村更能体现高原农业风光,而且,下村还是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的诞生地,格外吸引人。协德坝子丰饶、详和,的确是一方风水宝地。协德坝子四周的莲花山永远盛开,协德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朵莲花里,尽享大自然的恩惠,可谓福惠久远。 这个小村庄虽然不大,却大有来头。清政府于1730年,移化林兵营于泰宁城,分设泰宁(驻泰宁)、宁安(驻道坞)、德靖(驻中渡)三营,派兵1800人住于泰宁城守护惠远寺。同时,动员民工数万人,修筑泰宁城城楼和城墙。城楼高耸,极显皇家气派,是纯粹的汉式风格。城墙由黄土筑成,高9米,宽可容8匹骏马并行。城墙绕泰宁城一圈,形成一巨大的脚印状。据说,这个奉天意而建的脚印,一共是一双,一只在这里,一只却在北京。1735年,清政府撤兵,换藏兵把守。1730年时,泰宁城已具规模,繁华十分,商贾、工匠等三教九流云集,俨然一座高原新城。当时,茶马道经康定,越亚拉雪山垭口至泰宁城,泰宁城成了茶马道上地位仅次于打箭炉(今康定)的商品集散地。清嘉庆、光绪年间,泰宁城因地震而元气大伤,从此开始衰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奉旨实行“改土归流”,设道孚县制,泰宁城所在即为道孚县泰宁区。辛亥革命后为道孚县泰宁区国民政府驻地。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泰宁区改组为西康省泰宁区署,区政府驻地为泰宁城。1950年元月乾宁县国民政府致电刘文辉拥护起义,后乾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城仍然是街村。1958年县城移至今八美镇。 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的降生之地的确是个详瑞的地方。这个地方古称漫却村,现在是协德乡的下村,当地人称之为“甲洼绒群”。“甲洼绒群”,意为“达赖的小宫殿”。甲洼绒群有一株参天古柏,胸径约60厘米,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古柏下有一口古井,古井内井水甘冽,被当地人奉为神水。有一块天生而有六字真言的石头,被称作“麻理绒兄”,甚为奇特,这个石头是怎样形成的,是个难解之谜。甲洼绒群内还供有宗喀巴等佛像。 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生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尊父才丹团柱,慈母永仲赤布,凯珠嘉措被选定为十一世达赖之后,其父才丹团柱被清政府封为公爵,随达赖到西藏,噶夏按惯例发给田庄百姓,遂成为西藏大贵族之一,即今拉萨的彭措康萨家。 关于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降生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深远。据说,凯珠嘉措的母亲家境贫寒,怀上凯珠嘉措后,也要上山砍柴。一日又累又饿,在一泉水边歇息,竟然睡着。醒来后,泉水变成了香喷喷的酥油汤,她敞怀饱饮。回家后,观音菩萨飘然莅临,一瞬间又消失,背回家的水也变成了奶乳。她临分娩的头一天,一位骑白牦牛的白胡子老人送来酥油、糌粑、奶饼,瞬间又隐向亚拉雪山。之后,儿子平安降生。那天正好是七世达赖离开惠远寺的第103个年头。 景区门票:10元 景区咨询电话:0836-7123149、8815157、13508294179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途丫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