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中国 >浙江 >温州 >永嘉县
永嘉县

永嘉县

  • 等级: 暂无评级
  • 地址: 暂无
  • 开放时间: 暂无
  • 景点介绍

    地理位置: 永嘉位于东经:120°19′至120°59′北纬: 27°58′至 28°36′,浙江省南部,瓯江下游,濒临东海,与温州市区隔江相望。 气候条件: 永嘉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四季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为18.2℃,年均降水量为1702.2毫升,降水日数175.4日,年均日照1820.2小时,年均蒸发量为1431.9毫米,历年平均无霜期为280天。 自然资源: 永嘉县面积26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为2308.5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277.0平方公里,河流湖泊面积为112.7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拥有耕地面积36.16万亩,林地面积29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9.2%,绿化程度96 .62%,森林蓄积量达394万立方米。 水资源: 境内常年平均水资源量超过36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的理论储藏量为28万千瓦,可开发为25万千瓦,为全国第二批电气化县。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其中铅、锌、钼、锰等有色金属探明储量均在5000吨以上。 古树名木: 永嘉古树名木资源数量多,物种丰富,共有古树名木1000株。其中散生古树812株,古树群10处188株;属一级保护古树80株,二级保护古树206株,三级保护古树714株。树龄最高的为西源乡梅坦村的柏木,达900多年;胸围最大的是潘坑乡岩龙村的樟树,为926cm;冠幅最大的是乌牛镇西岙村的樟树,为40m。 行政区划: 永嘉县下辖12镇26乡,906个行政村,总人口近90万人。县城驻地为上塘镇。 历史沿革 永嘉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夏、商、周为瓯地。春秋时期属越国,战国时入楚。汉高祖时属闽越,惠帝三年(公元前192)至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属东瓯国,国都在今永嘉县瓯北镇江北,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属会稽郡回浦县,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为章安县东瓯乡,顺帝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三国吴太平二年(257)改属临海郡永宁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改属之。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永嘉郡置处州,改永宁县为永嘉县,县沿郡名。“永嘉”作为县名自此始,“永嘉”二字,是“水长而美”的意思。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恢复永嘉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废永嘉郡置东嘉州,隶括州总管府,析永嘉县之楠溪、西溪两乡置永宁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东嘉州重隶于括州,永宁并入永嘉县。唐高宗上元元年(674)从括州析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治永嘉。唐武后载初元年(689)析永嘉置乐成县后,永嘉县辖境历五代、宋、元、明、清不变。 民国37年(1948),温溪、石染、西岙3乡划给青田县。1949年5月,永嘉县全境解放。以瓯江为界南置温州市,江北县境置双溪县,治岩头镇。9月21日,双溪县复称永嘉县,移治枫林镇,翌年6月迁治罗浮龙桥,12月21日迁治温州市区九山,1950年5月,将原属温州市属的梧埏、永强、三溪、藤桥4个区划归永嘉县。1958年该4个乡重归温州市,永嘉县治迁至上塘镇。1961年,青田县西岙、石染、上横3乡划归永嘉县。2001年,七都镇划入温州市。 人口: 人口数量增幅减缓,人口素质不断提高。2002年末,全县总户数25.46万户,总人口89.27万人,其中非农人口8.60万人。年内出生10639人,死亡4829人;年内人口出生率为11.9‰,死亡率为5.4‰,当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5‰,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人口素质: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县具有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总数为58.96万人,占人口总量的81.6%,比“四普”提高了16个百分点,全县每万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835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有155人,分别比“四普”提高了504人和126人。 就业: 就业规模基本稳定,2002年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2.99万人。其中城镇职工2.9万人。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78万人;一产、二产、三产就业人员分别为16.71万人、12.99万人、23.2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417人,登记失业率为4.8%。 经济增长: 2002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午增长13.2%。 经济实力: 社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705元提高到8230元,增长10.7倍,扣除价格因素,平均年增长14.1%,基本达到了人均1000美元的小康标准。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财政在经济稳定发展的支持下,收入快速增加。全年财政总收入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4亿元,增长29.2%。全年地方财政支出4.96亿元,增长21.4%,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1.62万元,增长31.9%,科技支出710万元,增长14.5%。 经济结构: 在经济结构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02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6.3:61.9:31.6调整为5.2:63.5:31.3,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继续提高。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324元,增长13.3%。 主导产业: 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过程中,永嘉人民充分利用沿江“金色工业带”的区位优势,使工业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十三年内,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4%,高出全县平均增长率5.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2.4%上升到52.5%,超过总量的一半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从1989年的5090家增加到2001年的6975家,工业总产值由6.29亿元发展到156.19亿元,翻了4.6番,年平均增长25.8%。 沿山特色资源开发带: 近年来,永嘉县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实施名牌战略,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步伐。 农业产业布局: 西北和东部山区: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建设,发展用材林基地和竹笋两用林基地,搞好林副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侧重发展笋竹、板栗、食草动物、高山蔬菜、名优茶等基地;中部盆地和沿溪两岸:充分发挥经济特产区和风景名胜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早香柚、红柿、杨梅、葡萄、西瓜、蔬菜和田鱼等名特优产品,积极发展花卉、珍稀养殖、垂钓和观赏农业;南部平原和丘陵:进一步加强优质米、乌牛早名茶、副食品和水果、花卉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优质米、乌牛早、禽蛋、生猪、淡水鱼和杨梅、枇杷等水果生产,使其成为主要的早茶基地和城郊型农业基地。 农业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上,在改造提高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绿色食品农业、创汇农业。在产品结构上,按照创名牌、占市场的要求,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重点发展乌牛早、早香柚、东皋红柿、荆州板栗、茗岙田鱼、高山蔬菜等优质产品和绿色食品,形成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 农业产值: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效益农业进一步显现。2002年,全县各地以效益农业为中心,加快农业生产战略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46亿元,比上年增长8.6%。粮经比例由上年的44.4:55.6调整到36.8:63.2。 沿江金色工业带: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巨龙工程”等扶工措施,促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至2002年,全县共有无区域公司6家,无区域集团11家;中国驰名商标1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7个。“中国泵阀之乡”、“中国拉链之乡”两家国字号基地落户永嘉。初步形成服装、鞋类、阀门、水泵、钮扣、拉链等支柱产业。 工业发展: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2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4.6%。共完成工业增加值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规模企业完成增加值19.56亿元,增长21.5%。 工业企业结构: 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高速增长。2001年末企业家数239家,比年初增加91家,完成工业产值58.48亿元,同比增长45.7 %,其中国有企业完成产值2.51亿元,增长3.4%;集体企业完成产值0.69亿元,增长20.8 %,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10.84亿元,增长23.8%。共完成工业销售产值56.11亿元,同比增长44.3 %。工业品产销率为96.0%。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同比增长39.0%。小规模企业生产下滑。全县年末小规模企业及个体工业企业共6736家,比上年末增加447家,共实现工业产值97.71亿元,同比增长5.1%。 工业技术改造: 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扶优扶强成绩显著。全年实施技改项目40项,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其中省批项目23项,市批项目9项。全年列入省级新产品40项,通过鉴定36项。产品的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创业初期的低层次、小用户、次要领域向国家、省、市重点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转变。1999年跨入省科技先进县行列。 工业经济效益: 工业经济效益提高。据239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统计显示,全年实现利税69217万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利润总额39010万元,增长37.9%。列入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得分172.16分,比上年提高21.88分,列全市第四位,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2479元/人,比上年提高15.9 %。亏损企业5家,亏损额为223万元,亏损面为2.1%,亏损率为0.6%。 金融业: 金融业务继续扩大。200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金额72.2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28亿元,增长20.5%,其中银行存款余额增加11.1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4.07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39亿,增长21.5%。 保险业: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1563万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5110万元,增长13.95%,存险保费收入6453万元,增长9.7%。 交通运输: 交通事业稳定发展,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2002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资金7848万元。完成县乡公路建设51公里,改造约25公里,农村简易公路改造约118公里。全年完成货运量456万吨,比上午下降38.0%;货物周转量222580万吨公里,是上年的3.6倍;完成客运量1553万人,下降18.6%;旅客周转量75935万人公里,下降5.4%;港口货物吞吐量18.6万吨,比上年增长27.4%。 邮电通信: 通信业较快发展。2002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4690万元。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累计达27.38万门,新增电话用户0.87万户。年末共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1.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4万户,小灵通3.64万户,互联网3.49万户,各类数据通信端口1.74万个,电话普及率达33部/百户。 房地产业: 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42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县现有建设企业24家。 餐饮业: 餐饮业零售额4.11亿元,增长38.6%。 集贸市场: 年末全县拥有集贸市场38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市场4个,全年城乡商品集市贸易成交额2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1.85亿元,增长3.2%;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2.77亿元,与上年持平。 城市化建设: 近年来,县委县府及时组织实施现代化导向战略,把城市化做为加快现代化新永嘉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一个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片区中心城镇为骨干,以一般建制镇为重点的现代化城镇体系正在快速形成。到2000年,全县建制镇11个,城镇人口达50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7.3%,城市化水平达到35%以上。建制镇的经济总收入、上交税收和财政收入约占全县的95%左右。 城镇布局: 以上塘、瓯北为中心的中心城区,其功能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中上塘为政治、文化中心,瓯北为工业、商贸、交通中心;以桥头、乌牛、岩头、碧莲为主的片区中心城镇,其中桥头、乌牛是全县重要的工业发展基地和对外经济交流窗口,岩头着重发展旅游经济,碧莲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以桥下、七都、枫林、岩坦、巽宅为区域辅助中心城镇。 基础设施建设: 过去的十三年,是永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成绩最显著的十三年。2002年,全县完成资产投资24.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25亿元,比上年增长87.7%;更新改造投资4.69亿元,增长109.4%;房地产投资7.39亿元,增长69.9%。十三年间,全县共约126亿元的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成功建造了瓯江三桥、五桥、楠溪江二桥、三桥、五桥,104、330国道,瓯北码头,金溪电站、北溪电站,楠溪江引水工程等等重点建设。交通、电力、水利、通讯、城镇及社会公用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使使整个永嘉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重点工程建设: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全年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2项,当年开工在建项目17项,完成投资8.87亿元,比上年增长49.6%。东瓯大桥连接道工程、中塘至桥下隧道、县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工程基本建成;金丽温高速公路永嘉段、41省道永嘉段二期、县城防洪工程、瓯北标准堤塘清水埠段等项目进展顺利。 环境保护: 2002年,全县继续开展“蓝天、碧水、绿色”三大环保工程建设,进一步巩固“一控双达标”成果,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年环境污染治理共投入141万元,征收排污费970万元,比上年增长21.3%。全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961万吨,比上年下降1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193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8.67%,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不断增加。2002年新批外资项目10个,合同利用外资1409万美元,是上年的3.08倍,实际利用外资519万美元,是上年的3.35倍。 外贸出口: 全年进出口总额35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出口总额2885万美元,增长120%。全县现有自营出口企业56家,自营出口额13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0.0%。 文化设施: 全县拥有县级剧团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4个;乡镇文化站38个,广播电视站38个,有线广播电视站37个。图书馆年末藏书量18.02万册,全县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0%,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4.0%。1997年进入全国科技先进县,1998年进入省级科技先进县。实现了乡乡建立文化站,建造了永嘉文化中心。 文化艺术: 越剧团全年新排上演剧目2个,演出178场次,观众18万人次;文化馆全年举办展览个数4个,组织文艺活动100次,举办培训班5次。 国民教育: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2002年,全县拥有各类普通中学73所,在校学生49741人,初中入学率为99.7%,高中入学率为63.61%。各类小学291所,在校学生4991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98%,幼儿园256所,在园幼儿17284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84人。 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不断充实调整。2002年末,全县拥有中学专任教师2624人,小学专任教师2886人,幼儿园教职工1219人,特殊教育教职工47人。 教育设施建设: 教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县财政教育事业费支出12297万元,比上年增长32.3%。年内新增校舍总面积31169平方米,学校新增藏书152万册,中小学配备计算机4685台。成人教育深入开展,全县拥有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445所,教学班786个,在校学生38987人,比上年增长42.1%;扫除青壮年文盲461人。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不断进步,全民健身深入开展。2002年,全县举办各类运动会30多次,参加人数6000余人。中、小学生达标人数11583人,达标率达97.5%。参加各类竞技体育共获得省级金牌16.5枚、银牌5.6枚、铜牌2枚,市级金牌23枚、银牌31枚、铜牌27枚,有11人破13项青少年儿童田径记录。 医疗卫生: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67家,村级卫生室138个,个体医疗单位及门诊部38家。卫生机构床位数673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11人,其中医生667人。县财政卫生事业费支出3328万元,比上年增长27.7%。全县婴儿新法接生率99.98%,住院接生率98.25%,分别比上年上升0.46和1.1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2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3845元,实际增长6.9%。职工平均工资1.65万元,实际增长9.1%。 居民储蓄: 2001年末,全县居民储蓄余额达到36.80亿元,人均存款从1989年的148元上升到4108元。 生活质量: 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结构逐步从以衣食为主向住、行、文教、娱乐为主转变。恩格尔系数从1989年的52.2%下降到2001年的35.1%。据抽样调查,2001年,全县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中拥有电冰箱38台、空调器6台、摩托车13辆、移动电话36部、彩色电视机92台。全县人均住房面积28.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9.3平方米,已远远超过国家统计局小康课题组制定的城市人均建筑面积8-10平方米、农村17.8平方米的小康标准。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4万人;有4.76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0.94万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期望寿命: 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全县人均预期寿命延长。2001年全县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7岁,比1989年提高4.7岁。 工业发展目标: 在“十五”期间,我县将基本建成瓯北阀门工业园区、瓯北珠岙童装城、铸钢工业园区、五星工业园区、张堡工业园区,并配套建设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工程,初步形东瓯工业园区;初步建成桥头钮扣、乌牛鞋服、黄田五金制品、桥下教玩具、下塘轻纺、七都旅游轻工及峙口、沙头造纸等七大特色工业园区。据预算,届时入园的企业将达500-900家,工业增加值将达105亿元。 到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将达240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60亿元,年均递增12%;利税总额29亿元,年均递增12%;固定资产原值80亿元,年均递增17%;出口商品交货值20亿元,年均递增25%;全员劳动生产率5.5万元/年·人,年均递增14%。到2005年,我县将形成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5家,创造2个国内及国际知名品牌,省级以上名牌产品5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0个。将有100家企业通过ISO9000族认证。 “十五”期间,瓯北、桥头、乌牛、黄田、上塘、桥下等“沿江金色工业经济带”区域的工业经济将得到重点发展,并以此为依托向北部山区推进。一批对经济发展全局具有带动性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小型巨人”企业将陆续形成,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经济规模化、产业高新化、装备现代化、布局协调化、经营国际化、运行高效化的现代工业体系将在永嘉大地形成。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途丫旅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