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中国 >云南 >德宏

德宏

当地特产

更多>>
云南葫芦丝
云南葫芦丝
  • 云南葫芦丝是源远流长的古典乐器,又称为“葫芦萧”,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乐器之一。葫芦丝的外观就像个葫芦,故名为“葫芦丝”,它的价格比其他品牌的相对昂贵,但质量和演奏效果方面就无与伦比了。
  • 阿昌族户撒刀
    阿昌族户撒刀
  • 户撒刀,因出自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居住在户撒乡的阿昌族群众,锻制发具的技术,代代相传,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与新疆维吾尔族的英吉萨刀、宁夏裕族的保安刀,并称全国三大民族刀具。
  • 树化玉
    树化玉
  • 树化玉是玉化的硅化木。它属于硅化木,又因其晶莹剔透的外表而区别于普通硅化木。在漫长的地史过程中,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博大的自然力量埋葬于地下。在高压、低温并且无氧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的环境中,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替代,并部分保留了树木的某些原始特征,并纳入周围岩层的某些矿物元素,形成缤纷的色彩物质,这就是硅化木,也叫做木化石。而后漫长的地质时期,在温压的不断变化中,硅化木木发生了差异的变质作用,重新结晶,主要成分转换为蛋白石玉髓,这就是树化玉,也叫木化玉。
  • 葫芦丝
    葫芦丝
  • 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傣语称“筚郎叨”(“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
  • 傣族筒帕
    傣族筒帕
  • “筒帕”一词为傣语,意为挂包,通常称为民族包。云南的傣、彝、哈尼、景颇、佤、傈僳等民族都有生产和使用筒帕的习惯和爱好。其中以傣族的筒帕历史最悠久,制作最精美。
  • 昆虫食品
    昆虫食品
  • 昆虫食品就是以昆虫作为食品。由于人类增长速度远远快于食物的生产速度。因此,能否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用蛋白便成了生物学家们孜孜探索的重大课题。昆虫生物量超过其它生物总量的10倍之多,虫体具有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种类齐全,是一顶潜力巨大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因而,利用昆虫生产新型的营养保健食品、药品,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 旅行攻略

    全部景点 景点TOP5
    梁河南甸土司衙门 No.1

    1.梁河南甸土司衙门

    南甸土司头人刀氏龚姓,原籍南经应天府上元县。明初随军征讨云南,因屡建战功,后升官定居于此,逐渐被当地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成为汉傣文化融合的典范。原南甸宣抚司辖地广阔,实力雄厚,世袭为官二十八代,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边地土司中影响很大。
    司署驻地曾几易其址,清咸丰元年(1851年)定居现址,历经三代土司的不断扩建,最后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完善成现在的规模。该建筑区按汉式衙门布局,由4个主院落,10个旁院落,47幢、149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可谓“层层院进八方通,幢幢殿阁殿中殿”。房屋规划整齐,主次分明,木制结构,粗梁大柱,青龙屋顶、雕梁画栋,尤以第四殿用料考究,正堂栗木,左厢椿木,右厢楸木,取“正立春秋”之意。
    如此宏大的建筑在全国土司府中也不多见,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土司府内还保存着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半副銮驾仪仗,清王朝赐给的官服、大印,以及贝叶经,历史照片,日常生活用具等。
    扎朵瀑布 No.2

    2.扎朵瀑布

    在瑞丽、陇川、潞西一县两市接合部位的莫里峡谷境内,瑞丽江的支流扎朵河上,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壮丽景色,这就是扎朵瀑布。它藏于山峦叠翠,万木峥嵘,双峰对峙的方弄山和广马山之间,由60米高的悬崖断碧上倾倒而下,瀑宽约5米,似一匹巨幅白绸,遥挂前川,远离里许,就能听到它雷鸣般的喉声,气势磅礴、动人心魄,真可谓气壮山河。若顺河而上,来到瀑布前的巨石上观景,只见悬崖断壁上雪喷云涌,似白练,似银绸,似雾雨。崖下深潭,深不可测,潭面浪翻水沸,如鹏击波惊,惊涛骇浪,如万斛明珠沉于琼海,真是“叠水入绵,不用弓弹花自散”的景象,每当阳光灿烂、天高气爽、烟消雾散的早晨,会有长虹升起。这里已开发为德宏一处新兴旅游区,除壮丽的瀑布外,扎朵河流域还是由亚热带雨林、热泉、佛脚印、碧溪、怪石、繁花、珍禽共同组成的天地,宛若一个童话般的境界。沿瀑布下行一公里许,有一泓天然温泉,泉清澈见底,热泉波涌,霁雾升腾,气象非凡。更为奇特的是温泉的一块巨石上,天然形成的宽约尺许的“仙人脚印”更增添了许多神秘的奇想。由于河床地势陡峭谷深,乱石峥嵘,迂回曲折,河水湍急,时而涌起朵朵雪白的浪花,时而又像一群巨兽在岩石间乱窜,形成了不少奇险景观,真有“九曲十回通幽处”之感。
    菩提寺 No.3

    3.菩提寺

    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阳市镇平县老庄乡杏花山东麓。依山而建,四重院落。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宋明两代重修。清康熙二十年 (1681)扩建。位于中轴线上的明清建筑有照壁、山门、二佛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两侧有钟鼓楼、大斋堂、仓房、东西库房、禅房、道院等。附属物有碑碣10余通,其他有唐代银杏、明代玉兰,还有芙蓉、油棕、芭蕉等名贵树木。山下有陡坡水库,整个建筑在山水花木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秀丽。寺旁南麓有宛西地方自治创始人彭?田的祠堂。寺内收藏的贝叶经有重要价值。 镇平县东北部杏花山上,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褥热顿释,别有洞天。该寺始建于唐,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禅师朱智勤主持营建。以后各代有兴有废。清康熙时,襄十方主持在此披荆斩棘、扩宏法教、开山辟麓而鼎建。寺内的殿宇楼阁依山而建,四重院落。山门左开,古树虬龙。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二佛殿、大雄宝殿、法堂和藏经楼。两侧有钟楼、鼓楼、大客堂、大斋堂、仓房、禅房、道院等。大雄殿为单檐硬山顶结构,颇具气势。阑额、内额、四椽伏等构件均饰彩绘。法堂柱不饰彩,粉饰的藻井图案色泽深重。东西两壁原有炭塑的五百罗汉,灰褐色彩,显得“清静虚无”。藏经楼重檐歇山顶结构,斗拱彩绘,于华丽之中仍见古朴清雅。两侧的建筑对称分列于左右,雕绘也以古朴清雅而见长。殿房、禅院、僧房和藏经楼下各植奇花异卉。古老的桂花、芙蓉、辛夷、玉兰、枇杷、梅花、芭蕉等各具姿态。寺后山坳里泉水穿漕入院,茵茵送爽。
    树包塔 No.5

    5.树包塔

    10月20日,一名游客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观看“树包塔”。这座清代康熙年间的佛塔高11.6米,一棵有210年树龄的菩提树盘根错节将塔身包住,所以有“树包塔”之称。新华社记者 秦晴 摄
    Copyright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途丫旅行网